引以為榮的「香港發明及製造」,中文大學的楊偉豪教授以超過十年時間成功研發出世界級通訊科技「分批稀疏編碼」(Batched Sparse Code)簡稱「BATS」

  • [香港,2022年11月4日] 由楊偉豪教授創立的安眺科技有限公司(n-hop technologies),聯同香港最大最資深的香港應用科技硏究院(應科院 ASTRI),共同充分利用BATS,開發針對5G技術最新倡義的「集成接入及回傳(Integrated Access & Backhaul:IAB)運作應用模式。此舉能幫助優化 5G IAB場景,大大提升網絡傳輸速率,以及減少因為數據掉失而產生的失真,成就智慧城市。這項由應科院、大學和本地初創公司共同參與的技術商品化合作,是「官、產、學、研」協力創新的又一成功例子。項目更呼應了行政長官2022 年施政報告關於加强5G基建的政策 —— 政府鼓勵並支持基礎網絡全面快速向 5G 演進,及早部署 5G 技術以提高效率、生產力和服務質量。

    未來智慧城市不能沒有的BATS

    現代人的先進生活模式,早已離不開流動網絡科技,參與網上視頻會議、收看韓劇、智能娛樂設備、購物速遞、手機應用程式通訊及視像通話等,大部份時間都需要流動網絡科技的支援,當數據流失情況嚴重時,便會出現斷續、斷線、「起格」(畫面不流暢)或延遲情況。所以,一個低時延及高傳輸效率的通訊網絡,變得越來越重要,對成就智慧城市的發展亦起關鍵作用。

    楊偉豪教授早在2000年期間提出的網絡解碼編碼,成為世界院校在通訊理論學說的必修課題。楊教授的研究貢獻屢獲殊榮,他在2021年獲得電機工程界最高獎項之一的IEEE Richard W. Hamming Medal 及在2022年獲得信息論領域最高榮譽的 Claude E. Shannon Award。楊偉豪教授、楊升浩教授與科研團隊,經過長達超過十年時間的鑽研,成功研發網絡編碼技術「分批稀疏編碼」(BATS),從而簡化了編碼和解碼程序,以編碼器取代路由器,發送信息的「憑據」而非整個信息,令網絡通訊更有效率、可靠、穩定和安全。相比傳統線型網絡,「分批稀疏編碼」(BATS)可以提升傳輸速率超過十倍。

    取名 n-hop technologies 彰顯BATS 優勢

    楊偉豪教授、楊升浩教授及何偉中先生為安眺科技(n-hop technologies)的創辦人。何先生在資訊及通訊科技業界擁有38年豐富經驗,其中長達18年時間為業界權威機構的行政總裁,全力推動資訊及通訊科技的發展。他們為公司取名n-hop technologies,顧名思義,代表了「分批稀疏編碼」(BATS)的優點:傳輸的信息就算傳經很多個無線鏈路,仍然能夠保持高傳真度。

    「分批稀疏編碼」(BATS)令5G科技如虎添翼

    隨著第五代流動通訊技術(5G)的成熟及普及,專利技術 「分批稀疏編碼」BATS的應用效能令5G科技如虎添翼。現行的通訊技術方案各有缺點,包括鋪設光纖網絡需要掘路,既費時亦成本高昂;無線通訊網絡,如WiFi, LoRa, NB-IoT等數據傳輸速度慢、效能低。如果將BATS配合5G「集成接入及回傳」(5G IAB)的應用模式,應用於5G 基站網絡或其他寬頻無線回傳(wireless backhaul)網絡上,以光纖將少數5G 基站連接至5G主網絡,其他5G 基站之間利用「分批稀疏編碼」BATS 的功能優勢互通信息,一個低時延 、高傳輸效率、又能提升經濟效益的5G 通訊網絡便可建立。

    「官、產、學、研」協力創新 推動香港科技成果轉移

    政府一直推動「官、產、學、研」界別的合作,透過各類創新及科技基金資助,提供相互合作的發展空間及平台。應科院與安眺科技的合作,也受益於政府的資助計劃及平台,包括「研究人才庫」、「TSSSU大學科技初創企業資助計劃」等,從而促進應科院 5G科技與安眺科技及中文大學的 BATS 創新成果之間的深度融合,以達至科技成果轉化的目標。

    應科院作為研發5G技術的先驅,今次能與安眺科技聯手完善通訊科技,應科院主席李惠光工程師表示:「行政長官2022年施政報推出措施多方面發展5G 基建,並鼓勵在不同行業及早部署 5G 技術,以支持智慧城市的應用。 應科院全力支持該倡議,並協助政府提升香港作為區域通訊樞紐的地位。 我們積極與安眺科技等業界夥伴合作開發創新的 5G 基站解決方案,包括整合『分批稀疏編碼』(BATS),推動包括應科院和大學研發成果在內的『香港製造』技術商品化,並促進應科院、香港大學和本地初創公司的合作,發展蓬勃的創科生態系統。」

    應科院行政總裁葉成輝博士對是次合作感到特別高興:「應科院作為創新科技署指定的資訊及通訊技術研發中心,多年來為香港的通訊科技發展不遺餘力,憑藉我們掌控5G科技及興建5G基站的能力,配合楊教授的網絡編碼技術『分批稀疏編碼』(BATS),我們相信香港在不久將來,於有關領域能引領環球發展、蜚聲國際。這也符合應科院全力支持本地大學技術商品化的願景。將技術從研究實驗室落地到市場對於我們的智慧城市發展和改善至關重要;在智慧城市中,創新將轉化為滿足我們需求的真正服務和產品。 憑藉應科院22年的商品化經驗,我們一定會為我們的大學項目增加價值和信心。」

    何偉中先生説:「我們感到非常興奮有機會與世界級的應用研究機構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應科院)合作,共同將我們的 BATS 技術應用到 5G 集成接入和回程(IAB)蜂窩標準中。支持 BATS的 IAB 標準將有助於 5G 基站緻密化,它不僅提供了基站的靈活性和快速部署能力,使用多跳無線回程能夠讓移動服務運營商節省大量光纖連接的實施或租賃成本。該技術促進實現緻密化,並且助力5G生態系統中的參與者很快推出更多對頻寬容量需求無限的創新應用。」

    楊偉豪教授表示:「對於我們能夠和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應科院)合作,我感到十分高興。應科院擁有其中一支最優秀的 5G 研究團隊,可以和n-hop互相補足。這個項目將建基於我的團隊獲獎的研究 — 網絡編碼,我們將共同開發一項新技術,旨在於徹底改革 5G IAB 中的信息通信協議。」

    BATS 通訊技術改善生活.拯救生命

    至今,BATS 相關的專利技術已高達11項,應用範疇廣泛,例如將BATS應用於衛星通訊上,配合航天科技發展;將技術套用在水底的聲納(sonar)傳輸網絡,用以監察水底基建項目的運作情況,克服海洋數據傳輸障礙;甚至可配合熱汽球,在偏遠山區搭建空中的無線網絡,或配合航拍機進入災區,即時傳輸現場數據,協助緊急救援等。與此同時,楊偉豪教授與團隊正準備向工程學國際權威組織「電機及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申請將BATS納入國際通訊的編碼標準,期望進一步令BATS 應用普及化,造福社會。


    (左起) 應科院行政總裁葉成輝博士、應科院主席李惠光工程師、安眺科技聯合創辦人及董事楊偉豪教授、安眺科技聯合創辦人及首席執行官何偉中先生


    (左起)應科院通訊技術主任工程師徐英倫先生、應科院通訊技術總監招溢利博士、
    應科院通訊技術副總裁莊哲義博士、應科院行政總裁葉成輝博士、應科院主席李惠光工程師、
    安眺科技聯合創辦人及董事楊偉豪教授、安眺科技聯合創辦人及首席執行官何偉中先生、
    安眺科技聯合創辦人及高級顧問邵家健教授、安眺科技首席技術官Mehrdad Tahernia博士、
    安眺科技業務發展總監侯天豪先生

    應科院與德勤簽署諒解備忘錄 合力促進科技生態系統的長遠發展

  • [香港,2022年10月26日] 應科院和德勤以諒解備忘錄(MoU)的形式宣布了一項新合作意向。有關諒解備忘錄正式確立了應科院和德勤的相互關係,並加強現有合作,以透過技術研究、科技商品化、人才培育和市場推廣舉措來支持科技生態系統的長遠發展。

    技術研究和商品化
    應科院和德勤將携手開展合作研發項目,在一切適用範圍内,發揮應科院現有知識產權的最大效益。

    同時,德勤的業務遍佈本地和全球,引領行業發展趨勢,積極拓展數碼戰略和運營,憑藉其豐富的業界經驗和專業知識,德勤可充分發揮生態系統集成者的角色,將應科院的研發項目與應科院專家團隊的技術支援整合,發揮各自最大優勢,形成協同效應。

    人才培育和市場推廣活動
    從人才培育到市場推廣項目,應科院和德勤秉持著共同願景,希望能為香港培養更多金融科技人才,促進跨學科合作和交流,構建一個强健的金融科技生態系統。

    如今,經營業務的日常運作對金融科技專家的需求日益增長,越來越多的機構需要招攬更多年輕的通識人才,廣泛涉獵從科技到商業,戰略到監管的專業技能。

    應科院將為德勤培養青年人才提供技術培訓,而在應科院作爲戰略合作夥伴參與的香港城市大學舉辦的「2023年金融科技奧林匹亞」金融技術人才培養計劃中,德勤將派遣金融科技專業講師指導培訓課程。

    此外,即將舉辦的2022年未來保險商峰會,標志著應科院與德勤合作開展的一系列金融科技市場推廣活動拉開帷幕。由2022年11月起,德勤將作爲應科院的主要合作夥伴組織,在兩年時間内,參與金融技術相關的市場推廣和宣傳活動並提供支持。

    應科院行政總裁葉成輝博士對此次合作表示非常高興:「這是項長期承諾。深化與德勤的合作,讓我們在完善技術生態系統領域又邁出一大步。透過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和經驗,進一步提升我們的競爭力,最終實現我們的共同目標。我們希望此次合作的成果,能為不久的將來帶來深遠的影響,創造極富意義的價值。」

    德勤中國華南區主管合夥人歐振興先生表示:「加强金融科技生態圈系統内的緊密合作和跨界合作對推動行業快速發展至關重要,不僅能夠樹立金融服務業新形象,亦能鞏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作爲德勤躍動香港(INspire HK)戰略的一部分,此次合作展現了德勤對支持香港金融行業和金融科技創新所作出的鄭重承諾。」

    應科院可信及人工智能技術部門的高級總監張偉倫先生及德勤中國華南區政府事務組主管合夥人呂志宏先生表示,在培養新一代金融科技人才方面,應科院和德勤持有共同的理念,期望為香港和世界創造更多戰略性影響力。透過雙方長期的戰略合作,進一步推動知識轉移,加速技術創新,促進香港的創科生態系統的蓬勃發展。

    應科院宣布委任新董事

  • [香港,2022年10月21日] 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應科院)今日宣布委任兩名新董事,並再度委任八名董事,任期為二零二二年十月二十一日至二零二四年十月二十日。

    新任董事包括:

    • 周博軒先生
      駿碼半導體材料有限公司執行主席
    • 何達先生
      香港寬頻集團持股管理人及行政總裁 – 企業方案

    獲續任董事包括:

    • 周世強先生
    • 莊子雄先生
    • 李治緯先生
    • 馬衡先生
    • 吳民卓博士
    • 戴劍寒博士,工程師
    • 湯達熙先生
    • 王賢敏女士

    應科院董事局主席李惠光工程師表示:「我在此歡迎周先生及何先生加入應科院,擔任董事一職。希望彼等貢獻其豐富的業界經驗,協力推動應科院大步向前,為完善香港創新科技生態系統共同努力。」

    李惠光工程師亦代表董事局,衷心感謝離任董事林德華教授及林文怡教授過去對應科院作出的支持及貢獻。彼等於二零二二年十月二十一日起離任。

    從二零二二年十月二十一日起,應科院董事局組成如下:

    主席
    李惠光工程師,銅紫荊星章,太平紳士

    董事
    陳俊光教授
    趙汝恒教授
    鄒金根先生
    周博軒先生
    周世強先生
    莊子雄先生
    何達先生
    何偉中先生
    李治緯先生
    馬衡先生
    吳漢瑜先生
    吳其彥教授,工程師
    吳民卓博士
    戴劍寒博士,工程師
    湯達熙先生
    黃錦沛先生,銅紫荊星章,太平紳士
    王賢敏女士
    (按英文姓氏次序排列)

    官守董事
    麥德偉先生,太平紳士,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常任秘書長
    潘婷婷女士,太平紳士,創新科技署署長

    應科院全力支持及配合《2022年施政報告》 創科發展開新篇.吸納全球人才.重點開拓科技策略產業

  • [香港,2022年10月19日] 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應科院)全力支持《行政長官2022年施政報告》,並深信當中有關香港及大灣區發展創新科技的策略、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放寬人才入境計劃、100億元投放於「產學研1+計劃」、拓展放寬人才輸入計劃、倍數增加智能生產線等,將會廣泛惠及科研生態系統的上中下游發展,長遠有助香港發揮優勢,建構國際創科中心。

    應科院董事局主席李惠光工程師表示,很高興施政報告展示了政府支持推進創科發展的決心:「政府重點大力發展創科領域,『引進重點企業辦公室』的成立,將針對人工智能與數據科學、金融科技、先進製造與新能源及生命健康科技等科技策略產業,專責引進世界各地高潛力、具代表性的重點企業;政府又特別為創科、金融服務、文藝創意等產業,制訂簡便實用的法律指南和工具,更在人才、土地、投資、標準認證等方面,給予業界優勢,加上香港近年在創科已取得一定成果,讓創新科技不再是個單一產業,而是一種新的發展模式,孕育出獨特的競爭優勢;新一輪措施將繼續促進『官產學研』界別的互動及平台發展,以及深化與內地的創科合作,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應科院行政總裁葉成輝博士表示,作為香港創科界一份子,必須繼續努力培育及留住人才,因為這是唯一能讓香港保持競爭力的動能:「我們歡迎和支持《施政報告》把握時機,推出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放寬人才入境計劃、建造新一幢創科斗室、成立『人才服務窗口』專責制訂並統籌招攬內地和海外人才的策略和工作,以及向來港人才提供一站式支援等,絕對有利於吸引全球頂尖人才匯聚香港,豐富創科人才庫。發展創科能帶來新的產業及創造財富,幫助更多青年人發展事業及發揮所長,以產業聚集人才,持續提升香港整體競爭力,加速香港智慧城市的發展步伐,成就國際創科中心。」

    創新科技是全球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的強大動力,新一份施政報告強調以結果為目標、做實事,制訂具體落實政策,應科院將繼續堅守本位,以配合特區政府未來五至十年的香港創科發展,致力完善香港創科生態系統,協調上、中、下游相互發展,實踐科技產業化、推動香港科研成果商品化。

    國家首次在香港選拔「載荷專家」 應科院科研人員將積極加入選拔 為國家航天業發展貢獻力量

  • [香港,2022年10月3日] 國家宣布正式展開第四批預備航天員選拔工作,並首次在香港特區選拔載荷專家。 特區政府正式啓動初選程序,招募期由 10月6日至27日。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將甄選合資格的科研人員,並積極參與選拔,以配合國家航天業發展,創下歷史新一頁。

    在執行太空飛行任務中,載荷專家主要開展太空實驗或試驗的研究,操作使用太空實驗設備,以及配合飛行乘組其他人員開展站務管理的日常工作。今次的載荷專家,將在從事空間科學研究及應用相關領域的科研人員中選拔,而目前應科院在職擁有博士學位的科研人員為數不少,本院正與有關科研人員討論是次選拔的每項基本要求,務求在招募期內確定候選對象。

    應科院董事局主席李惠光工程師對此感到非常高興:「國家今次所給予香港如此難能可貴的機會,對科研界、應科院,以至每位科研人員來說,都是天大的喜訊,能夠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實在饒有意義,也是令人期待萬分的新機遇。」

    應科院行政總裁葉成輝博士表示:「國家的航天事業發展迅速,而本港的科研能力卓越,是次配合國家航天計劃,將會為香港樹立科研發展的新里程碑;應科院團隊定必積極參與選拔,貢獻所學及發揮所長,冀望他們能帶著創科夢想飛上太空。」

    今次一共選拔12至14名預備航天員,包括航天駕駛員7至8名,航天飛行工程師和載荷專家共5至6名,當中載荷專家約2名。載荷專家須在從事空間科學研究及應用相關領域的科研人員中選拔。候選對象須為香港永久性居民中的中國籍公民,其與家庭主要成員應熱愛祖國、擁護「一國兩制」方針、遵守國家憲法及基本法、無犯罪記錄,並支持載人航天事業。候選對象男女不限,年齡原則上由30至45歲,婚姻和生育狀況不限。體格方面, 男性身高為162至175厘米,女性身高為160至175厘米, 身體健康、非過敏體質、無可能影響飛行服務的既往病史和家族病史,兩眼視力均不低於0.1,矯正後視力不低於0.8,無色盲,以及心理健康。 至於專業和學歷,需要擁有博士學位,專業為生物學、醫學、心理學、材料學、物理學、化學、生物醫學工程、機械工程、電子工程、天文學等,實際從事相關專業工作時間不少於3年,中英文綜合應用能力較強,普通話較好。

    應科院和星騁科技有限公司與與 5G 行業領導者合作,在 2022 年拉斯維加斯世界移動通訊大會上展示 毫米波 5G 集成小基站

  • [美國拉斯維加斯,2022年9月28日] 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 (應科院) 和星騁科技有限公司 (星騁)與多家5G技術領先科技企業合作,在2022年9月28日至30日在拉斯維加斯舉行的2022年拉斯維加斯世界移動通訊大會(MWC Las Vegas 2022)上,即場演示5G集成小基站。

    該演示展示了 5G 集成小基站 (ISC) 與商用客戶端設備 (CPE) 連接以實現實時數據傳輸。 5G 集成小基站在非獨立架構 (NSA) 5G 網絡中以 26GHz 毫米波載波頻率和 400MHz 載波帶寬運行。

    端到端 5G 毫米波網絡由來自 O-RAN 生態系統合作者的構建塊組成如下:

    • 5G 核心網絡和多接入邊緣計算 (MEC)
      • 應科院的高性能且完全符合標準的核心網絡和 MEC 技術已經過商業驗證,可為企業和商業市場提供可靠、安全、超低延遲、高性能、零接觸的部署網絡。
    • 5G 集成小基站
      • NXP® Semiconductors 的集成小型蜂窩硬件平台采用公司的 Layerscape® Access LA1200 系列可編程基帶處理器,以及基於 Arm® 的高性能多核通信處理平台 (LX2160)。
      • 星騁的 5G 集成小基站軟件,由高性能的高物理層,低物理層軟件以及數字前端 (DFE) 組成,源自應科院 5G 技術,並進一步演進以支持商業運營商部署。
      • 由 YTTEK 基於 Anokiwave RFIC 開發的 5G 毫米波前端模塊 (FEM),支持 2T2R 和 400MHz 系統帶寬。
    • 支持 5G NSA 網絡的商用終端。

    星騁的5G 集成小基站在 26GHz 載波頻率和 120KHz 子載波間隔下運行,並配置為 2 發射和 2 接收 (2T2R),聚合 100MHz 分量載波以支持 400MHz 系統帶寬。 該演示展示了 5G NSA 網絡中的雙重連接,運行實時數據流流量並實現每秒超過千兆位的系統吞吐量。

    星騁的 5G 集成小基站支持 5G 網絡在 sub-6 或 mmWave 頻段的室內和室外部署。 它還支持低 PHY 和高 PHY 層的開放接口和測量,用於 5G 智能應用。 星騁的 5G 解決方案是基於通用處理平台的具有成本競爭力的工業級 O-RAN 網絡解決方案。它們已部署在商業公共網絡、專用網絡、工業物聯網 (IoT) 網絡、5G 關鍵任務通信網絡等。

    應科院副總裁(通訊技術)莊哲義博士說:“應科院非常高興與合作夥伴携手展示最新研發的 5G 技術。應科院的技術,涵蓋5G O-RAN 基站、5G 核心、MEC 和編排器,已授權給多個行業合作夥伴,以實現和加速商業化。 世界移動通訊大會爲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台來推廣技術和擴大合作範圍。我們期待與生態系統合作夥伴合作,開發更多市場需要的技術,實現更廣泛的新興應用,如智慧城市、工業物聯網、C-V2X、AR/VR 等。”

    星騁科技有限公司行政總裁曾江州博士表示:「星騁很高興與所有 5G 行業領導者合作,提供商業就緒、具有成本競爭力和高性能的 5G 解決方案。 我們堅定地承諾将协助客戶加快 5G 解決方案的上市時間」。”

    應科院與星騁於世界移動通訊大會上即場演示5G 集成小基站的實時端到端系統。若有意參與現場演示,敬請發送電郵([email protected]),以安排與 應科院與星騁的現場或虛擬會議。


    「2022深港車聯網科創走廊」新聞發佈會 進一步邁向智慧交通、城市車聯網平台互聯互通

  • [香港,2022年9月27日] 為全面配合香港特區政府《智慧城市藍圖2.0》」中的「智慧出行」,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應科院,ASTRI)自2015年開始進行車聯網科技研發,並於2021年在香港啟動全球最大型的車聯網(C-V2X)公路測試。今年7月更夥拍聯想集團(Lenovo)配合高速、可靠和低延遲的5G網絡技術,開始進行第二階段車聯網(C-V2X)公路測試,並與深圳市智慧城市科技發展集團(深智城)展開合作,啟動車聯網互聯互通路線圖。

    爲進一步加快粵港澳大灣區一體化的進程,應科院於今日(9月27日)與深智城簽署合作備忘錄,內容包括應科院主要承擔大灣區智慧交通互聯互通關鍵技術研究,完成香港場地車聯網應用研發、設計、標準與測試工作,並研究大數據互聯互通標準和安全體系;深智城集團主要承擔主導城市場景車聯網基礎設施課題研究,完成深圳場地車聯網應用研發、設計、標準與測試工作等。

    應科院與深智城是次的合作,共同發佈大灣區互聯互通路線圖,期望在2022-2023年啟動深港車聯網科創走廊,開展互聯互通測試及特定場景規模應用,共同開展互聯互通的標準體系、技術創新、智慧基礎設施、應用服務等體系的研究和建設。目標在「十四五」期間,即2025年達成車聯網互聯互通的完整設計及落地驗證,完成跨灣區自動駕駛應用設計、落地及驗證,包括在香港與深圳交界區域建立示範區。路線圖將進一步與澳門、廣州等地實現車聯網互聯互通。在2035年達成大灣區智慧交通協同發展的願景目標,共同打造一個萬物互聯的大灣區,爲市民提供更安全、更高效的出行服務。

    應科院董事局主席李惠光工程師表示:「應科院及深智城攜手提升車聯網技術,深入了解兩地於車聯網研發的合作空間,目的是為了便利兩地市民活動、讓大家能感受智慧城市及創新科技為他們日常生活帶來裨益之餘,更有助促進兩地商貿蓬勃發展,進而配合大灣區長遠發展策略,與其他大灣區城市互相協作,在人力、資本、科研等方面增強協同效應,善用自身優勢,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創造獨特的科研條件。」

    應科院行政總裁葉成輝博士表示:「應科院的車聯網科技早已走出實驗室,經過多年來的實地測試,繼而逐步完善實現技術落地,並有效提升行車安全。為了進一步滿足自動駕駛和車聯網功能全場景應用需求,第二階段車聯網計劃將大幅提高即時性與數據乘載量,加入更多測試元素,如公共交通工具及應用程式等,讓智慧協同運作進入一個嶄新階段,為未來智慧城市的發展奠下穩固基石。」

    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教授, JP於「2022深港車聯網科創走廊」新聞發佈會上致辭

    應科院董事局主席李惠光工程師,BBS, JP於「2022深港車聯網科創走廊」新聞發佈會上致辭

    應科院及深智城集團今天於「2022深港車聯網科創走廊」新聞發佈會上,簽署合作備忘錄。由應科院行政總裁葉成輝博士(左)及深圳市智慧城市科技發展集團董事長、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張曉春博士(右)作代表進行簽約儀式

    一眾嘉賓出席「2022深港車聯網科創走廊」新聞發佈會,並進行啟動儀式,包括
    (香港現場 – 由左至右) 應科院車聯網系統總工程師蘇棟哲先生、聯想中亞太區幕僚長兼香港及澳門區總經理何一凡女士、聯想方案服務業務集團主席及聯想集團執行副總裁黃建恆先生、應科院行政總裁葉成輝博士、創新科技署署長潘婷婷女士, JP、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教授, JP、應科院董事局主席李惠光工程師, BBS, JP、應科院董事局董事何偉中先生、應科院董事局董事李治緯先生及應科院首席技術專家(通訊技術/軟體通訊) 范世君先生,
    以及遥距参加代表(瑩幕上圖 – 由左至右) 深圳市智慧城市科技發展集團智城通信副總經理李豐先生、螞蟻集團副總裁楊鵬先生、深圳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副局長及黨組成員陳華平先生、深圳市委常委市政府黨組成員鄭紅波先生、深圳市科技創新委員會黨組書記及主任王有明博士、深圳市智慧城市科技發展集團董事長及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張曉春博士、深圳市智慧城市科技發展集團技術質量部部長張昕博士
    及(瑩幕下圖) 中聯辦教育科技部二級巡視員劉懋洲先生

    應科院與浸會大學攜手合作 開拓前沿技術、推進科研成果轉化

  • [香港,2022年9月25日] 香港政府早已為本地未來創科發展制訂清晰的發展方向和目標,引領香港成為國際創科中心。應用科技研究院(應科院)冀與學界保持緊密溝通,通力合作以鞏固上游的競爭力,並激活大學科研成果轉化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加速大學科研成果轉化落地及產業化。

    應科院與香港浸會大學(浸大)於9月22日簽署《大學技術轉移與合作》諒解備忘錄,聯手打造智慧新紀元及跨領域的科技發展,合作拓展包括中醫藥智慧化、藥物研發、藝術科技、金融科技,以至跨學科研究及應用,促進技術創新和轉化。應科院與浸會大學及其附屬機構,會共同發展多項研究合作模式,當中更涉獵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等前沿技術的研發與知識產權管理及商品化。

    諒解備忘錄在應科院董事局主席李惠光工程師,銅紫荊星章,太平紳士和浸大校長衞炳江教授見證下,由應科院行政總裁葉成輝博士及浸大暫任首席創新總監劉樂庭教授代表雙方在浸大校園簽署。協議下,應科院及浸大將加強合作研究和推動技術轉化和成果商品化,製定雙方各自擁有的知識產權及研發成果的擁有權,以促進雙方或浸大聯屬機構轄下聯合研發或執行項目的商品化、縮短聯合科研計劃的研究時間,並提升資源運用和加快科研成果落地。

    應科院董事局主席李惠光工程師欣喜表示:「應科院每年處理接近一百個科研項目,全以商品化為最終目標。大學是應科院極為重要的創科夥伴,我們積極與浸大攜手共建科研商品化平台,進行全方位推進互相協作,在人才、資源、科研等方面增強協同效應,善用自身優勢,於藥物研發、人工智能以至金融科技等重點領域,創造獨特的科研條件,把握創科年代的新機遇。」

    浸大校長衞炳江教授表示:「將研究成果轉化是大學的第三使命。浸大訂下三大重點研究領域,包括創意媒體、健康與藥物研發、數據分析與人工智能;更成立了六所跨學科研究實驗室,讓各學院及學系充份發揮其優勢,就共同的主題激發思維互動,探索並發現嶄新的前沿技術,為應對社會的挑戰提供解決方案。浸大與應科院的合作正好為這些技術的知識轉移提供大量機會。我期望雙方能夠繼續開展更多不同領域的合作,包括藝術科技、智慧中醫、智能社會等。」

    合作模式會以項目型式進行,加深應科院與浸大的技術交流與實現發展願景。包括確定各持份者在開發科技成果的貢獻,以及相關聯合項目研究成果的所有權、資金安排、項目執行職責及知識產權保護等,務求以雙方分別擁有的知識產權,發掘科技商品化的機遇,讓本地研發更有效落地和量產。

    (左起)浸大暫任首席創新總監劉樂庭教授、浸大校長衞炳江教授、應科院董事局主席李惠光工程師、應科院行政總裁葉成輝博士出席《大學技術轉移與合作》諒解備忘錄簽署儀式。

    應科院與港大攜手合作擴闊科研人才庫 為香港創科發展注入新動力

  • [香港,2022年9月19日] 本地科技人才短缺問題早已存在,但近年科研創新急需「落地」,各界都積極鼓勵對創科有興趣的學生快踏上科研之路。作為創科界的一份子 — 應用科技研究院與本地歷史最悠久的高等教育學府香港大學,一致認同必須加強研究及技術轉移方面的緊密合作,並致力培育未來科研新血。

    今日備忘錄由應科院行政總裁葉成輝博士及港大副校長申作軍教授代表雙方簽署。協議下,應科院及港大將確定雙方各自擁有的知識產權及研發成果的擁有權,以促進雙方或港大聯屬機構轄下聯合研發或執行項目的商品化、縮短聯合科研計劃的研究時間,並有效運用資源提升和加大科研成果落地。
    合作模式會以項目型式進行,促進應科院與港大的交流與發展願景。包括確定各持份者在開發科技成果的貢獻,以及相關聯合項目研究成果的所有權、資金安排、項目執行職責及知識產權保護等,務求以雙方分別擁有的知識產權,發掘科技商品化的機遇,讓本地研發更有效落地和量產。

    應科院與港大合作集中和善用資源提升科研質素,加速及完善商品化過程,為政府、業界及社會帶來更多落地科技,支持香港成為國際級智慧城市。

    應科院行政總裁葉成輝博士表示:「近年特區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資源支援創科發展,鼓勵年輕人踏上創科道路,今次應科院與港大的合作正正為有志者提供一個更優質的平台。投放更多資源推動創科,把香港打造成亞太區的創科樞紐。」

    港大副校長申作軍教授表示:「我很高興港大與應科院簽署是次合作備忘錄,相信透過雙方的深化合作,將有效結合港大及應科院的跨領域科研實力,抓緊更多技術轉移及成果商品化的機會,並培育本港研究與發展方面的專才,對本港以至整個地區在創新科技方面的發展有著莫大裨益。」

    (左) 應科院行政總裁葉成輝博士
    (右) 港大副校長申作軍教授

    應科院與VTC攜手締造科研實戰機會 培育VTC學生成科研專才 另開辦全新微電子及通訊科技課程

  • [香港,2022年9月15日] 隨著香港發展成國際創科中心,未來需要大量的科研人才,年輕人要成為新一代創科專才,必須裝備自己,取得學術資歷及專業認證,亦要累積職場經驗,配合科研工作的要求。

    為讓更多有意投身科技界發展的年輕人得到實戰機會,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應科院;ASTRI)於今日(9月15日)與職業訓練局(VTC)簽署合作備忘錄,合作開辦全新微電子(Microelectronics)及通訊科技(Communications Technologies)專業文憑課程,重點培育業界所需的專才,以應對智慧產品、物聯網、大數據等生的龐大微電子及通訊科技人才需求;另外,雙方將為VTC機構成員香港專業教育學院(IVE)高級文憑課程學生,提供四個學期的VTC Earn & Learn 職學計劃,參與的學生在應科院資深科研人員的指導下,於新學年接受在職培訓,獲取業界實戰經驗,而院校將為學生提供課堂學習,從而在工作及學歷層面上提升年輕人的科研能力,一展所長。

    社會對各類科技的需求與日俱增,年輕人的創意及幹勁往往為科研帶來新力量。是次應科院與VTC的合作,冀為本港的創新科技界別發掘更多新血,為業界誕生新世代專業科研人員,以壯大本地創科人才庫,為研發和商業領域注入新動力,持續提升香港的競爭力。

    新學年開始,首批VTC學生會加入應科院的四個技術部門,包括可信及人工智能技術、通訊技術、物聯網感測與人工智能技術、集成電路及系統。在應科院濃厚科研氛圍下,學員將會從工作實戰中了解香港在創新科技的發展,加深他們對科研工作的認識,為將來繼續升學或投入業界做好準備。參與的學生基本月薪不少於9,000元及平均2,500元政府津貼,每月總收入過萬,完成整個課程更可獲得30,800元的職學金。

    應科院主席李惠光工程師,銅紫荊星章,太平紳士欣然表示:「這次合作是對應科院培訓新一代科研人員的新里程,年輕人是我們重要的創新力量,我們應科院作為全香港最具規模的科技研究院,實在非常期待各學員的加入,希望他們能豐富我們的創意空間,並學有所成,支持香港成為國際創科中心。」

    應科院行政總裁葉成輝博士強調持續培育人才的重要性:「很高興今次能夠與職訓局合作,要讓香港成為國際創科中心,首先要具備大量各式技能的人才,以應付未來研發所需,應科院首次參與職訓局的在學就職計劃,是為了鼓勵有志向的學員深入了解自己本身才能、發揮所長,畢業後可即時『開工』成為專業技師,或持續進修更上一層樓,對自身、對業界實為美事。」

    VTC主席戴澤棠,太平紳士表示:「VTC一直與時並進,為年輕人及在職人士提供適時適切的職業專才教育課程,幫助他們掌握行業相關的專業知識與技術,發揮所長。配合社會對新科技人才的需求,VTC除了在課程中融入創新科技元素,增添先進教學設施,我們更著重為學生提供實踐機會,培育應用型專才。今日我們很高興與應科院簽訂合作備忘錄,發揮雙方優勢,一同為科技界培育創科人才。」

    VTC執行幹事唐智強,金紫荊星章表示:「我們感謝應科院的支持,讓IVE高級文憑課程的學生,可以透過VTC Earn & Learn職學計劃,一方面在院校學習新科技知識,另一方面於應科院接受在職培訓,在資深科研人員的指導下,學習尖端的應用科技,獲取實戰經驗。」

    應科院主席李惠光工程師,銅紫荊星章,太平紳士

    VTC主席戴澤棠,太平紳士

    前排(左起)應科院行政總裁葉成輝博士;VTC執行幹事唐智強,金紫荊星章
    後排(左起)應科院主席李惠光工程師,銅紫荊星章,太平紳士;創新科技署署長潘婷婷,太平紳士;VTC主席戴澤棠,太平紳士

    (左起)應科院董事局董事何偉中;應科院行政總裁葉成輝博士;應科院主席李惠光工程師,銅紫荊星章,太平紳士;創新科技署署長潘婷婷,太平紳士;VTC主席戴澤棠,太平紳士;VTC副主席葉中賢博士,太平紳士;VTC執行幹事唐智強,金紫荊星章